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血暈
產後血暈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首載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,其描述為「產後血暈者,其狀心煩、氣欲絕是也」。此症多因產後氣血驟變,導致心神失養或氣逆上擾所致,臨床可分為「血虛氣脫」與「血瘀氣逆」兩大證型,病因病機與治法各異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氣脫
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復因產程過長或產後失血過多,致使營陰下奪,氣隨血脫。陽氣浮越於上,心神失於濡養,故而暈厥。此證屬虛,危重者可見陰陽離決之象。 - 血瘀氣逆
產時體虛,寒邪乘襲,惡露排泄不暢,瘀血內停。瘀阻胞宮,氣機逆亂,上衝擾神,發為血暈。此證屬實,多與寒凝氣滯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血虛氣脫型
陰道出血量多,血色淡質稀,頭暈目眩,面色蒼白,心悸氣短,甚則昏不知人。伴四肢厥冷、冷汗淋漓、手撒口開等脫證之象。舌淡苔薄,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。 - 血瘀氣逆型
惡露量少或不下,色紫暗夾血塊,小腹硬痛拒按。發作時心下滿悶,氣促痰湧,繼而神昏口噤,兩手握拳。面色青紫,唇舌暗滯,脈弦澀有力。
治法與方藥
- 血虛氣脫
治宜益氣固脫、回陽救逆。急用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以大補元氣、溫陽固脫;若兼陰血虧耗,可選大補元煎(人參、熟地、山茱萸等)氣血雙補。 - 血瘀氣逆
治以活血化瘀、理氣開竅。方用黑神散(熟地、當歸、蒲黃等)溫經化瘀,或清魂散(澤蘭、人參、荊芥穗等)調氣醒神。若痰瘀交阻,可佐以菖蒲、鬱金豁痰通絡。
中醫理論延伸
產後血暈與「胞宮」、「衝任」二脈關係密切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產後衝任空虛,若調攝失當,易致氣血逆亂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敗血上衝」之變證,強調瘀血化熱可擾及心神,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補虛不留瘀,化瘀不傷正」之法,如傅青主於《傅青主女科》中結合當歸、川芎等藥,既活血又養血,體現標本兼治之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