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常有應日而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常有應日而發
此名詞出自清代醫家王子固所著之《眼科百問》,指眼部疾病具有按月週期性復發之特徵,其發作時間與月相盈虧相應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現象與人體「三陰三陽」之氣機隨月相消長而變化密切相關,屬「天人相應」理論在眼科疾病中的具體體現。
理論基礎
- 三陰三陽與月相關係
中醫將經絡氣血運行歸納為「三陰三陽」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其盛衰隨自然界陰陽消長而變動。月相週期(朔、望、上弦、下弦)影響人體氣血潮汐,尤其肝開竅於目,而肝血之盈虛與月相相應。若氣血失調,則可於特定月相時引發目疾復發。 - 肝腎與目疾關聯
《內經》提出「月生無瀉,月滿無補」,強調治療需順應月相。肝藏血、腎藏精,二者共滋目竅。若肝腎陰虛或氣滯血瘀,逢月滿(氣血充盛)或月虧(氣血虛弱)之時,易誘發目赤、乾澀、視物昏矇等症狀。
辨證論治要點
- 氣血週期性失衡:發作時若見目赤脹痛、羞明流淚,多屬肝陽上亢或風熱上攻,宜平肝清熱(如羚角鉤藤湯加減);若逢月晦時發作,伴目乾澀、視力模糊,則屬肝腎陰虛,宜滋養肝腎(如杞菊地黃丸)。
- 經絡氣機不暢:與少陽經(外眥)、厥陰經(內眥)相關者,可配合針灸調理,取穴如太衝、光明、風池等,以疏導經氣。
古籍佐證
《眼科龍木論》提及「月廓空則肝血虛,月郭滿則肝氣實」,進一步闡明月相與目疾之關聯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亦載「望月目赤」案例,以滋陰降火法治療週期性目赤,反映古人對此類疾病之觀察與治療經驗。
此類病症的治療,須結合發作時辰、體質及具體證候,靈活運用內服方藥、針灸或外治法,以調和陰陽、順應氣血週期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