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晨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晨昏

病證名,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指晨起時目視昏蒙不清的症狀。《秘傳眼科龍木集》記載:「目中常早晨昏者何也?答曰:此乃頭風攻衝於頭,目者太陽之首,肝臟為陽,氣旺故使頭風攻注於目。」此症多因風邪上擾頭目,或肝陽上亢,氣血失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頭風攻目:風邪侵襲頭部,循經上擾目竅,導致晨起目昏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目,風邪客於經絡,清陽不升,故晨起視物不清。
  2. 肝陽上亢:肝為風木之臟,主升發。若肝陽偏亢,風陽上擾清竅,則晨起陽氣升發之時,目受其擾而昏蒙。
  3. 氣血失和:晨起時氣血運行未暢,若本身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,目失所養,亦可出現暫時性視物昏花。

治療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此症提出以下方劑:

  1. 芎菊散(《局方》):疏風清頭目,主治風邪上攻所致的頭目昏眩。
  2. 白蒺藜散:平肝祛風,適用於肝陽上亢或風邪襲目之證。
  3. 石膏散:清熱瀉火,若晨昏兼見目赤澀痛,可配合使用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目疾多與肝相關。晨起目昏除風邪、肝陽因素外,亦可能與痰濕阻絡、腎精不足有關,臨床須辨證論治。此症與「目昏」、「視瞻昏渺」等有別,特指晨起發作的暫時性視物不清,多屬外感或肝系病證範疇。

參見:目中常早晨昏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