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磣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目磣澀
證名。見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三。磣,參雜砂土之意。本症指目有沙澀感。
病因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:「目,肝之外候也。腑臟之精華,宗脈之所聚,上液之道。若悲哀內動腑臟,則液道開而泣下,其液竭者,則目澀。又風邪內乘其腑臟,外傳於液道,亦令泣下而數欠,泣竭則目澀。勞腑臟勞熱,熱氣乘於肝,而沖發於目,則目熱而澀也。甚則赤痛。」
病機
肝開竅於目,肝主疏泄,若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可導致目澀。風邪外襲,侵犯肝經,可導致目澀。熱邪內蘊,灼傷肝陰,可導致目澀。
臨床表現
主要表現為目有沙澀感,視物模糊,頭痛,眩暈,耳鳴,口苦,咽干,舌紅苔黃,脈弦。
診斷
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,可以診斷為目磣澀。
治療
根據病因病機,可選用疏肝解鬱、清肝明目、涼肝散風等中藥治療。常用方藥有逍遙散、龍膽瀉肝湯、羚羊角散等。
預後
本病預後一般良好。但若病情嚴重,治療不當,可導致視力下降,甚至失明。
注意事項
患者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飲食宜清淡,多吃新鮮蔬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注意眼睛衛生,避免眼睛疲勞。定期到醫院進行眼部檢查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