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磣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磣澀

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三。「磣」原意指參雜砂土之感,此處形容眼部如沙粒摩擦之不適。本證以目乾澀、異物感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「外障眼病」範疇,與肝、肺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,津液虧耗
    目為肝之外竅,肝藏血,主疏泄。若情志鬱結、久視傷血,或肝陰不足,則津液不能上濡目竅,致目澀如沙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云:「悲哀內動腑臟,液道開而泣下,其液竭者,則目澀。」
  2. 風邪客目,液道失暢
    風為陽邪,易襲上部。風邪外乘,內傳腑臟,阻滯津液上承之路,淚液分泌失常,故見目澀、頻欠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指出:「風邪內乘其腑臟,外傳於液道,令泣下而數欠,泣竭則目澀。」
  3. 臟腑勞熱,上攻於目
    過勞或飲食辛熱,致肺胃積熱,或肝經鬱火,熱邪上灼目絡,發為目赤澀痛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腑臟勞熱,熱氣乘於肝,衝發於目,則目熱而澀,甚則赤痛。」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

    • 表現:目乾澀昏花,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2. 肺陰不足型

    • 表現:眼澀少淚,咽乾鼻燥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潤肺,方選養陰清肺湯合沙參麥冬湯。
  3. 風熱犯目型

    • 表現:目澀畏光,眵多黏結,兼見頭痛鼻塞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蔓荊子、菊花。
  4. 肝火上炎型

    • 表現:目澀刺痛,白睛赤脈纏繞,煩躁易怒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決明子、夏枯草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目沙澀:與目磣澀症狀相似,多因風熱或血虛所致,然病機側重不同。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沙澀因風熱客於瞼眥」,治療以祛風清熱為主。

古籍參考

《太平聖惠方》詳述目磣澀為「肝氣不足,風邪乘之」;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則提出「血少神勞,腎虛精耗」亦為致病之因,治法當隨證變通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寒熱,尤重肝、肺、腎三臟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