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赤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等篇章,又稱「赤眼」,主要指白睛(眼白部分)呈現紅赤之症候。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有云:「目赤有三:一曰風助火郁於上;二曰火盛;三曰燥邪傷肝。」此症多與外邪侵襲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臨床表現及病機各有不同。
病因病機
- 風火邪毒入侵:
風性輕揚,易犯上竅,若兼夾火邪,則風火相煽,上攻於目,導致目赤腫痛,常伴見畏光、流淚、眼瞼腫脹等症。此類多屬外感實證,如天行赤眼(傳染性結膜炎)。 - 肝熱上攻:
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、肝氣化火,或過食辛辣,火熱循經上炎,可見白睛紅赤鮮明,甚則抱輪紅赤(角膜周圍充血),伴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等肝火熾盛之象。 - 肝肺陰虛:
陰虛內熱,虛火上炎,或燥邪耗傷肝肺之陰,症見白睛淡紅,乾澀不適,視物昏朦,兼見咽乾少津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徵兆。此類屬虛證或本虛標實。
辨證分型與表現
- 風火目赤:發病急驟,眼瞼紅腫,白睛赤脈怒張,灼熱疼痛,眵多黏結。
- 肝火目赤:白睛紅赤明顯,或伴頭痛眩暈,脈弦數。
- 陰虛目赤:紅赤較輕,反覆發作,眼乾澀,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目赤,首重辨明虛實。
- 風火實證: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退赤,方如銀翹散加減,或外用菊花、桑葉煎湯熏洗。
- 肝火熾盛:當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,配合針刺太衝、行間等穴以降肝火。
- 陰虛火炎:需滋陰降火,方選杞菊地黃丸或養陰清肺湯,酌加沙參、麥冬等潤燥之品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熱病》提及「目中赤痛,從內眥始,取之陰蹻」,指出針灸療法對目赤的應用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》強調「赤而不痛為虛,赤而痛多為實」,進一步區分虛實辨證要點。
目赤一症,雖表現於局部,實與全身氣血陰陽息息相關,臨證需結合四診,細審病源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