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赤爛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赤爛眥
目赤爛眥,又稱風眼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八》,書中記載:「此由冒觸風日,風熱之氣傷於目,而眥瞼皆赤爛,見風彌甚,世亦雲風眼。」指出其病因多與外感風熱邪氣相關,臨床以眼瞼邊緣及眼角紅赤、潰爛為主要表現,遇風則症狀加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赤爛眥的發病與風熱外襲及脾胃濕熱內蘊密切相關:
- 風熱客目:因外感風熱之邪,上攻於目,壅滯眼瞼肌膚,導致氣血不和,發為赤爛。
- 濕熱蘊結:平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循經上犯目眥,濕熱蒸灼,則見瞼緣糜爛、滲液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不癒或反覆發作,耗傷陰血,目失濡養,化燥生風,症見瞼緣乾裂、脫屑。
臨床表現
- 風熱偏盛:眼瞼紅腫刺癢,眥角潰爛,分泌物黃稠,畏光流淚,遇風加重。
- 濕熱偏重:瞼緣濕爛滲液,結痂黏稠,或見小膿皰,病程纏綿。
- 血虛風燥:瞼緣皮膚乾裂粗糙,鱗屑附著,時作癢感,反覆發作。
治法與方藥
-
疏風清熱
- 主方:驅風散熱飲子(《審視瑤函》)加減,常用藥如防風、羌活、薄荷、連翹、梔子等,以祛風清熱、消腫止癢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黃連以瀉火解毒。
-
清熱除濕
- 濕熱重者,選用除濕湯(《眼科纂要》),配合茯苓、滑石、車前子等利濕化濁。
-
養血潤燥
- 後期血虛風燥,宜用四物湯合消風散加減,以養血祛風、潤燥止癢。
相關鑑別
- 眼弦赤爛(瞼緣炎):與目赤爛眥症狀相似,但病位更局限於瞼緣,多因脾胃濕熱或外感風邪所致,治法可互參。
- 暴風客熱(急性結膜炎):以白睛紅赤腫痛為主,少見瞼緣潰爛,病機多屬肺胃實熱。
古籍參考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爛弦風者,因脾胃壅熱,久受風濕。」強調內外合邪致病;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則分述風、濕、熱三因,進一步完善辨證體系。
此病若遷延失治,可致瞼緣變形或睫毛亂生,故早期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