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目瘛
目瘛,病證名。出《靈樞·熱病》。瘛,引縱也。謂宜近而引之遠,宜遠而引之近,皆為牽掣也。此處指目牽動感。臨床上應審證求因,辨證施治。
《靈樞·熱病》:“目瘛,引縱也。宜近而引之遠,宜遠而引之近,皆為牽掣也。”
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:“目瘛,目睛牽動,如瘛疾也。其證或因風熱,或因肝火,或因痰火,或因血虛,或因腎虛,或因外感,或因內傷,或因勞倦,或因房勞,或因驚恐,或因飲食不節,或因藥物不慎,或因氣血不和,或因陰陽失調,皆可致病。治宜辨證施治。”
目瘛的臨床表現為:
- 眼球不自主地向一側或上下轉動。
- 眼球運動時有牽拉感。
- 眼球運動時有疼痛感。
- 眼球運動時有視物模糊感。
目瘛的病因多為風熱、肝火、痰火、血虛、腎虛、外感、內傷、勞倦、房勞、驚恐、飲食不節、藥物不慎、氣血不和、陰陽失調等。
目瘛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不同。
- 風熱型目瘛,可用疏風清熱、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肝火型目瘛,可用清肝瀉火、平肝潛陽、疏肝理氣等方法治療。
- 痰火型目瘛,可用化痰清熱、豁痰通絡、熄風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血虛型目瘛,可用養血滋陰、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腎虛型目瘛,可用補腎益精、滋陰潛陽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外感型目瘛,可用解表散寒、清熱解毒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內傷型目瘛,可用健脾益氣、滋陰潛陽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勞倦型目瘛,可用養心安神、健脾益氣、滋陰潛陽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房勞型目瘛,可用補腎益精、養心安神、健脾益氣、滋陰潛陽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驚恐型目瘛,可用安神定志、疏肝理氣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飲食不節型目瘛,可用健脾益氣、清熱解毒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藥物不慎型目瘛,可用解毒化瘀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氣血不和型目瘛,可用調和氣血、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- 陰陽失調型目瘛,可用調和陰陽、滋陰潛陽、通絡止痛等方法治療。
目瘛的預後一般良好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則可能會導致失明。因此,一旦出現目瘛的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