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瘛
病證名,出自《靈樞·熱病》。「瘛」者,引縱之意,指牽引拘急之狀。《靈樞》言:「宜近而引之遠,宜遠而引之近」,皆形容經絡氣血失調所致之牽掣感。此證專指眼部肌肉或眼瞼不自主抽動、牽引之症,屬中醫「筋急」「風動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瘛多與肝、心、脾三臟相關:
- 肝風內動:肝主筋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不足,或情志鬱怒化火,風陽上擾,可致目筋失養而抽掣。
- 心脾兩虛: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。思慮勞倦傷脾,氣血生化不足,目絡失濡,則見瞼跳不止。
- 外感風邪: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。風邪客於目系,與內在氣血相搏,亦可引發牽掣。
臨床表現
輕者僅見眼瞼偶發跳動,重者或伴目睛偏視、視物昏矇,甚則牽連面頰肌肉抽動。其發作或驟或緩,常與情緒、勞累相關。
辨證論治
- 肝風上擾:症見目瘛頻作、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治宜平肝熄風,方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- 氣血虧虛:目瞼蠕動、面色少華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補益心脾,方選歸脾湯合芍藥甘草湯以緩急舒筋。
- 風邪客絡:驟發目牽掣、畏風流淚,苔薄白,脈浮。治以祛風通絡,可用牽正散佐以菊花、防風等藥。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目瞤動,屬肝脾二經牽振」,強調內風與氣血失和為病本;《張氏醫通》則載:「目瘛多因血虛風襲」,進一步點明虛實夾雜之機轉。
此證須細辨內外虛實,結合整體脈證,方能切中病機。歷代醫家重視調和氣血、熄風通絡之法,臨床用藥亦需隨證靈活變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