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血氣痛
病證名,屬產後常見病證之一,主要因產後餘血未盡,瘀血內阻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臨床表現以腹痛為主,或伴隨遍身發熱,其痛多呈刺痛或脹痛,痛處固定,按之加劇,惡露不暢,色紫暗有塊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病因病機
產後氣血虧虛,胞脈空虛,若調攝不當,易致瘀血滯留;或產時感寒,寒凝血瘀;或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皆可阻礙氣血運行,形成瘀血內停之證。瘀血阻滯胞宮,不通則痛,故見腹痛;瘀久化熱,則見身熱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,常用當歸紅花散(《肖山竹林寺婦科》)加減,方中紅花、當歸活血養血;牛膝、三棱、莪術破血逐瘀;川芎行氣活血;紫菀、蘇木散瘀通絡;枳殼理氣寬中,共奏化瘀止痛之效。若兼寒凝者,可加炮薑、肉桂溫經散寒;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。
辨證要點
- 瘀血內阻:腹痛拒按,惡露不暢,色暗有塊。
- 兼熱象:瘀久化熱,可見低熱,口乾不欲飲。
- 氣滯表現:胸脅脹滿,噯氣則舒,脈弦。
相關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惡血不盡,腹中刺痛,皆因血瘀不行。」強調瘀血為病之關鍵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產後腹痛,若因瘀血者,必見脹滿刺痛,惡露不下。」進一步闡明瘀血致痛之特徵。
此證需與產後血虛腹痛鑑別,後者多見隱痛喜按,惡露量少色淡,伴面色蒼白、脈細弱等虛象,治宜養血益氣,如當歸建中湯之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