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飛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飛血
證名:目飛血,又稱白睛飛血,俗稱鋪紅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。此證以白睛上赤脈散佈為主要特徵,因血絡溢散,赤脈浮現於白睛表面,狀若飛馳,故名「飛血」。
病因病機: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零五指出:「肝藏氣虛,為風熱所乘,致血飄溢,散絡白睛。」其病機主要與肝氣虛弱及風熱侵襲相關。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,若肝氣不足,風熱之邪乘虛上攻目絡,導致血不歸經,溢散於白睛。此外,心火亢盛或肝火熾旺亦可加重此證,因心主血脈,肝主疏泄,二者火旺則血熱妄行,上衝目絡。
臨床表現:
白睛表面可見赤脈縱橫,色澤鮮紅,或伴見眼紅腫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此證常見於風火眼(急性結膜炎)、火疳(鞏膜炎)等眼病,屬實熱證者居多。
辨證論治:
-
偏心火旺盛:
- 症狀:赤脈密集,眵多黏結,心煩口渴,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清心瀉火,涼血散瘀。
- 方藥:導赤散加減,可酌加黃連、丹皮、赤芍等。
-
偏肝火旺:
- 症狀:赤脈粗大,眼脹頭痛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疏風退赤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配合菊花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其他治法:
若兼風熱表證,可配合桑菊飲疏風清熱;若血熱瘀滯明顯,可加生地黃、紫草以涼血化瘀。外治法則可選用清熱解毒類眼藥水或中藥熏洗。
古籍補充: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血灌瞳仁」與此證有別,前者為血溢瞳神內,而目飛血專指白睛血絡外顯。此證需與赤絲虯脈(慢性結膜充血)鑑別,後者多因久病虛火或氣滯血瘀所致,治法側重養陰或活血。
總結:目飛血屬實證眼病,治療以清瀉心肝火、涼血散瘀為主,臨床需結合全身證候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