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風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篇》。原文記載:「風入系頭,則為目風、眼寒。」意指風邪侵襲頭目經絡,導致眼部病變,表現為目疾或眼部異常掣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風多因外感風邪,或內生肝風上擾所致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,頭面為諸陽之會,故風邪易侵襲頭目。若風邪客於目系(目與腦相連之經絡),可阻滯氣血,引發目痛、畏光、流淚等症;若風邪化熱或兼夾他邪(如寒、濕),則症狀更為複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風邪客目:眼部乾澀、癢痛、畏風流淚,或見白睛紅赤,多與外感風邪相關。
  2. 肝風內動:目睛掣動(眼皮或眼球不自主顫動),常伴頭暈、煩躁,多因肝血不足或肝陽化風所致,與「目瘛」(眼瞼痙攣)病機相通。
  3. 風寒或風熱夾雜:若兼寒邪,可見目冷淚清;若化熱,則目赤腫痛、眵多黏稠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

  • 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」,說明目疾與全身臟腑相關,尤其與肝關係密切,因「肝開竅於目」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闡述風邪致目病的機轉,認為風邪乘虛而入,可致「目偏視」或「瞼膚緊急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外感風邪型:發病急,眼癢淚多,舌苔薄白,脈浮。治宜疏風散邪,如用羌活勝風湯加減。
  2. 肝風內動型:目睛瞤動,視物昏花,兼見弦脈。治宜平肝熄風,如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加減。

與其他目疾的鑒別

  • 目瘛:專指眼瞼或眼肌痙攣,病位較淺,多與血虛生風或痰阻經絡有關。
  • 風牽偏視(類似斜視):因風痰阻絡或氣血不足,導致眼球偏斜,與目風的掣動症狀不同。

目風一證,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,辨明風邪性質及臟腑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