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風淚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風淚出
目風淚出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肝臟功能失調及外感風邪相關。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目為肝之外候,肝主藏血,主疏泄,若肝氣不足或肝血虧虛,則目失所養,易受外邪侵襲。風邪乘虛而入,客於肝經,上擾目竅,導致淚液外溢,發為「目風淚出」。
此證臨床表現多見雙眼無明顯紅腫熱痛,然遇風則淚出綿綿,或平日淚液分泌過多,難以自控。其病機可細分為虛實兩端:
- 肝腎不足:肝血虧虛或腎精不足,目竅失於濡養,固攝無權,淚液外溢。
- 風邪外襲:風性開泄,易傷頭面,若肝經氣血不足,風邪乘虛侵襲目系,引動淚液外流。
治法以補益肝腎、祛風固淚為主,常用方劑如菊睛丸加減。菊睛丸以甘菊花、枸杞子滋養肝腎,巴戟天、肉蓯蓉溫補腎陽,佐以防風、白芷等祛風藥,標本兼顧。若肝血不足明顯,可加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;若腎陽虛衰,淚液清冷,可酌加肉桂、附子溫陽化氣。
此證與迎風冷淚相關,然二者略有差異:迎風冷淚多屬肝腎兩虛,遇風寒則淚出,淚液清稀;目風淚出則更強調風邪為患,或兼肝氣不足。臨床須辨證施治,細察兼症。
歷代醫家對此證亦有補充,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淚為肝之液,肝虛則淚液不固;《證治準繩》則提出風淚出者可配合外用收澀藥,如爐甘石研末點眼。整體治療需注重調理肝腎根本,兼以祛風止淚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