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封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封塞

目封塞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其描述為:「風邪毒氣客於瞼膚之間,結聚成腫,腫而瞼合不開,故謂之封塞。」意指風邪與毒氣侵襲眼瞼肌膚,導致氣血壅滯,結聚成腫,使眼瞼腫脹難以睜開。此證屬外障眼病範疇,多與風熱或風濕邪氣上攻於目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外襲: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人體上部。風邪客於眼瞼,與局部氣血相搏,結聚成腫。
  2. 毒氣蘊結:熱毒或濕毒隨經上攻,蘊結於瞼膚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腫脹。
  3. 氣血壅滯:風毒相搏,阻滯經絡,使營衛失和,眼瞼氣血壅滯,故見腫硬難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紅腫熱痛,瞼膚緊硬,開合困難。
  • 或伴畏光流淚,局部按之痛甚。
  • 若兼風熱,可見發熱頭痛;若夾濕邪,則腫脹纏綿難消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祛風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依證型加減:

  1. 荊防敗毒散加減
    • 基礎方: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茯苓、甘草。
    • 加減:熱盛加黃芩、梔子;腫甚加蒲公英、連翹;濕重加蒼朮、薏苡仁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可用金銀花、菊花煎湯熏洗,以清熱解毒。
    • 局部塗敷如意金黃散,助消腫止痛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腫脹如杯:同屬眼瞼腫脹,但病勢更劇,常伴胞瞼高腫如杯,多因脾肺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。
  • 針眼(麥粒腫):局限於瞼緣之癤腫,膿成可潰,與目封塞之瀰漫性腫脹有別。

古籍參考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風邪客目致腫之證,強調「宜散風清熱,通利玄府」。後世醫家多從風熱立論,結合局部辨證,豐富其治法。

此證預後多良,然需辨明寒熱虛實,以免誤治遷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