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乾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乾澀

證名,指眼部乾澀不適之證候,又稱「目枯澀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云:「其液竭者,則目澀。」此症多因津液虧耗,目失濡養所致,常見於肝腎陰虛、肝血不足、肺陰虧損或陰虛火旺等證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虧:肝開竅於目,肝腎同源。若肝腎陰精虧虛,不能上濡目竅,則目失所養而乾澀。《審視瑤函》指出,此症多因「勞瞻竭視,過慮多思,耽酒恣燥,不忌房事」,耗傷肝腎陰精,致「神水」(即目內津液)不足。
  2. 肝虛血少:肝藏血,血能養目。若肝血不足,目絡失充,則乾澀昏花,常伴眩暈、肢麻等症。
  3. 肺陰不足:肺主宣發津液,若肺陰虧虛,津液不布,目失潤澤,可兼見咽乾、乾咳等肺系症狀。
  4.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除乾澀外,或見目赤、煩熱、舌紅少苔等虛火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滋養肝腎:適用於肝腎陰虧者,方如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,以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菊花等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。若兼虛火,可選大補陰丸(《丹溪心法》),以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。
  2. 補肝養血:肝血虛者,宜用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加減,以當歸、龍眼肉補血養肝,佐黃芪、黨參益氣生血。
  3. 養陰清肺:肺陰不足者,可選養陰清肺湯(《重樓玉鑰》),以麥冬、生地、玄參潤肺生津,使津液上承於目。
  4. 滋陰降火:陰虛火旺者,方用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,以黃連、黃芩清熱,阿膠、白芍滋陰,佐雞子黃養血潤燥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五輪學說」中,目之白睛屬肺(氣輪),黑睛屬肝(風輪),瞳神屬腎(水輪)。目乾澀與肝、腎、肺三臟關係密切,故治療需結合五輪辨證,調理相應臟腑。此外,《內經》云「久視傷血」,長期用眼過度易耗傷肝血,亦為本病常見誘因,臨床可佐以決明子青葙子等清肝明目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