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綱

目綱為人體部位之名,指上下眼瞼部分,又稱「目胞之兩瞼」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目綱者,即上、下目胞之兩瞼也,又名曰睫,司目之開闔也。」其功能主司眼目之開闔,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。

結構與名稱
目綱分為上下兩部分:

  1. 目上綱(亦稱目上網):位於上眼瞼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。
  2. 目下綱(亦稱目下網):位於下眼瞼,屬足陽明胃經所主。

中醫理論基礎
目綱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連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:「足太陽之筋……其支者,為目上綱;足陽明之筋……其支者,為目下綱。」說明目綱受太陽、陽明經筋所繫,其功能正常與否,直接影響眼瞼開合及眼部氣血濡養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司開闔:目綱主眼瞼之開合,協調眼目閉啟,保護眼球,調節光線進入。
  2. 濡養目竅:經絡氣血通過目綱上注於目,使目得血而能視。若氣血不足或經絡受阻,可致眼瞼下垂或開合不利。

與臟腑關聯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目綱功能亦受肝血濡養及肝氣調節。此外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目下綱屬陽明胃經,若脾胃虛弱,氣血不充,可致眼瞼無力。

臨床相關
目綱失調可見於「瞼廢」(眼瞼下垂)、「目瞤」(眼瞼跳動)等證,多與氣血虧虛、風邪侵襲或經筋失養有關。治療上常從調理肝脾、疏通經絡入手,如針灸足太陽、足陽明經穴,或配合補益氣血之方藥。

總結
目綱為眼瞼之總稱,分屬太陽、陽明經筋,主司目之開闔,與肝脾功能相繫,為中醫眼科學重要概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