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黃

證名,指兩眼鞏膜(眼白部分)呈現黃色之症候,屬中醫望診重要徵象之一。此症多與體內氣血津液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相關,尤以肝膽、脾胃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對目黃之病因病機及辨治有諸多論述,可概括為虛實兩大類。

實熱目黃

實證目黃多因濕熱內蘊,鬱蒸於內,上熏於目所致。《羅氏會約醫鏡·雜證》指出,濕熱之邪蘊結中焦,阻滯氣機,致使膽汁疏泄失常,外溢於目,故見鞏膜黃染。此類患者常伴身黃、小便黃赤、口苦咽乾、舌苔黃膩等濕熱徵象。治法當以清熱利濕為主,方選茵陳蒿湯、龍膽瀉肝湯等,使濕熱得泄,黃疸自退。

虛寒目黃

虛證目黃則因元陽虧虛,津液耗損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致鞏膜呈現枯黃無澤之象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強調,此類患者無身熱煩渴之實熱徵,反見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、脈沉細等陽虛之候。治療須以大補元陽、溫養氣血為法,方用附子理中湯、右歸丸等,助陽氣復振,津液得充,則目黃漸消。

風熱目黃

《醫學綱目·目黃》另提出「風氣自陽明入胃」之病機,謂肥人腠理緻密,風邪不得外泄,鬱而化熱,循陽明經上攻目眥,發為目黃而身不黃之症。此類證候宜疏風清熱,方如青龍散,以宣散風熱,通調氣機。

與黃疸之關係

目黃為黃疸病之主要外徵,然非所有目黃皆屬黃疸。《黃帝內經》有言:「目黃者曰黃疸」,然臨床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,如上述風熱證或虛損證。黃疸之目黃多伴隨全身皮膚發黃、小便深黃等,病因可分陽黃(濕熱)、陰黃(寒濕)兩類,治法各異。

綜觀之,目黃一症須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施治。實者瀉之,虛者補之,風熱者疏之,總以調和臟腑氣血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