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血淋

定義與病因
產後血淋為婦女分娩後出現小便淋瀝不暢、尿中帶血之症,屬中醫「淋證」範疇。其病因主要與產後氣血虧虛、熱邪內蘊相關。《經效產寶》指出:「因產損血氣,血氣虛則挾熱,熱搏於血,血即流滲於胞中,故血隨小便出。」說明產後耗氣傷血,陰血不足則虛熱內生,熱邪下迫膀胱,灼傷血絡,導致血溢尿中;或產後胞脈空虛,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下焦,蘊結膀胱,氣化失司而發病。

病機與辨證

  1. 虛熱證:產後失血過多,陰虛內熱,虛火灼絡,症見小便短赤帶血、尿道灼熱感,伴顴紅潮熱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2. 濕熱證:外感濕熱或飲食不節,濕熱下注膀胱,症見小便澀痛、血色鮮紅、小腹脹滿、舌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虛熱證:宜滋陰清熱、涼血通淋,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山茱萸、澤瀉等),或配合《產寶》所載瞿麥、黃芩等藥,清熱兼顧養陰。
  • 濕熱證:宜清熱利濕、止血通淋,方選八正散(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、滑石等)合小薊飲子(小薊、生地、蒲黃等),或單用冬葵子、通草、車前子等利尿通淋之品。

古籍參考
除《經效產寶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產後淋證「由血氣虛而熱乘之」,強調補虛與清熱並重;《證治準繩》則以「血淋者,心主血,心移熱於小腸」論述其與心火下移的關聯,臨床可佐黃連、梔子等清心火藥物。

補充說明
此症需與「產後尿血」鑑別,後者無淋瀝澀痛感,病位多在腎與膀胱,治法側重補益脾腎、固攝止血。而血淋之治療,重在通利與清解,避免過用收澀而留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