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昏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昏昧
證名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又稱「目昏」,指視物昏暗不清、模糊不明的症狀。此證多因臟腑氣血失調,或外邪侵擾,導致目竅失養,神光不得發越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虧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不足則精血虧虛,不能上榮於目,致使目失所養,視物昏昧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。」若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亦可灼傷目絡,加重昏矇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目絡空虛,神光衰微,遂生視物不清之症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目得血而能視,血少則目昏。」
- 痰濕阻絡:痰濁內蘊,上泛清竅,阻滯目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以致視物如隔紗霧。
- 風熱上擾:外感風熱之邪,或肝經風熱內生,上攻目系,導致目赤昏花。
臨床表現
- 視物模糊,如霧中看花,或眼前如有黑影遮擋。
- 或伴眼乾澀、頭暈耳鳴(肝腎陰虛證)。
- 或見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(氣血兩虛證)。
- 若痰濕為患,可兼胸悶脘痞、苔膩脈滑。
辨證論治
- 肝腎陰虛: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加減。
- 氣血兩虛: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或歸脾湯。
- 痰濕阻絡:治宜化痰通絡,方用溫膽湯合二陳湯化裁。
- 風熱上攻:治宜疏風清熱,方取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。
古籍記載
《審視瑤函》指出:「目昏者,視物不明也。」並強調「內障之昏,與外障之昏不同」,需辨明虛實。此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若肝血不足,則目昏不明。」
此證與「視瞻昏渺」、「青盲」等有別,然病機相通,皆可因臟腑失調而發,臨證需細審其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