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浸

目浸,又稱「非情志淚出」,為中醫眼科證候名詞,首載於《靈樞·熱病》。此證特指非因悲喜等情志波動,而自然淚液外溢、難以自止的病理現象,屬「流淚證」範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浸與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氣血異常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肝虛風擾:肝開竅於目,主藏血。若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,可牽引淚竅失約,導致淚液外溢。
  2. 腎氣不固:腎為水臟,主津液代謝。腎氣虧虛則攝納無權,淚竅鬆弛,發為目浸。
  3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上泛目竅,濕濁滯留而淚出不止。
  4. 外感風邪:風性開泄,外邪侵襲目絡,可致淚竅開合失常,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言:「風邪客於瞼眥,淚出涓涓。」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目澀微癢,淚液清稀,遇風加重,或無明顯誘因持續溢淚,常伴隨以下兼證:

  • 肝虛者:頭暈目眩、視物昏花。
  • 腎虛者: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。
  • 脾虛者: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目浸以調和臟腑、疏通氣血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肝血虛風:宜養血熄風,方用止淚補肝散(《銀海精微》),配伍當歸、白芍、防風等。
  2. 腎氣不固:宜補腎攝淚,方選菊睛丸(《審視瑤函》)加減,佐以枸杞、五味子。
  3. 脾虛濕困:宜健脾化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羌活勝濕湯,重用白朮、茯苓。
  4. 外感風邪:宜疏風止淚,方取白僵蠶散(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),配合荊芥、蔓荊子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靈樞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證為「目風淚出」,並指出「臟腑虛弱,風邪乘之,故淚出」;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區分冷淚(虛寒)與熱淚(實火),而目浸多屬虛證範疇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淚囊功能紊亂」或「溢淚症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內在氣血失衡探討病源,治法亦具獨特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