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睛瞤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睛瞤動
病證名,首載於《審視瑤函》。其病機與肝膽二經密切相關,蓋目為肝之竅,肝膽屬風木之臟,內寄相火。肝主藏血,若陰血虧虛,則風火內生,上擾目竅,致使目睛瞤動。《內經》云:「曲直動搖,風之象也」,正言此風性動搖之徵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風動:肝血不足,虛風內生,牽動目睛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動風生。
- 外風引動:外感風邪,引動內風,內外相合,發為瞤動。
證候表現
患者自覺眼瞼或眼球不自主顫動,或見他人可見其微微抽動。輕者偶發,重者持續不止,或伴頭暈目眩、視物昏花、面色少華等血虛之象;若兼肝火,則見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治法方藥
- 養血熄風:以《審視瑤函》所載治法為本,用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補益肝血,佐柴胡疏肝解鬱,山梔清泄肝火,使陰血充盈,虛風自平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肝陽偏亢,加鉤藤、石決明以平肝潛陽。
- 若痰熱內擾,加膽南星、竹茹以化痰熄風。
- 若氣血兩虛,合八珍湯益氣養血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》亦提及:「目瞤動者,乃肝脾二經血虛受風。」強調血虛為本,風動為標,治當標本兼顧。
此證臨床須辨明虛實,虛者以血虛風動為主,實者多因肝火或痰熱,用藥當審證求因,靈活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