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窠
目窠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眼周之凹陷部位,涵蓋眼眶及上下眼胞(眼瞼)之區域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水脹》,文中描述水腫病初起時,目窠上緣微現腫脹,狀如人剛睡醒之貌,成為中醫診察水濕停聚之重要體徵。
中醫理論與目窠之關聯
- 經絡所屬
目窠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其支脈環繞目窠;膀胱經亦「起於目內眥」,與目窠密切相連。故目窠異常常反映脾胃或膀胱經氣失調。 - 五臟開竅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目窠為目之周邊結構,與肝血濡養相關。肝血不足或肝陽上亢時,目窠可能出現乾澀、凹陷或脹痛;若脾虛濕盛,水液代謝失常,則易見目窠浮腫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;腰以上腫,當發汗」,目窠腫脹多屬上焦水濕,需辨證施治。 - 水腫辨證
《靈樞》以目窠微腫為水病初期徵兆,因「水為陰邪,其性下趨」,而眼胞皮膚薄嫩,水濕易於此處顯現。臨床區分陰水與陽水時,目窠腫勢緩急、色澤變化(如蒼白或光亮)皆為辨證要點。
古典文獻補充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提及「目窠內陷,津脫傷陰」,指出目窠凹陷者多屬津液虧損或久病正虛;《證治準繩》則載「風水目窠腫,如蠶新臥起」,進一步闡述外感風邪引發水腫之特徵。
現代應用
於中醫望診中,觀察目窠形態變化可輔助判斷臟腑功能:
- 目窠浮腫:常見於腎病水腫或脾虛濕困。
- 目窠凹陷:多見於脫水、氣血兩虛或慢性消耗性疾病。
- 目窠青暗:或為肝鬱氣滯、血行不暢之象。
綜言之,目窠雖為局部結構,然其變化深繫經絡氣血與臟腑盛衰,為中醫診病察機之重要窗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