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窠上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窠上微腫
目窠上微腫,又稱眼胞浮腫,是中醫學中描述眼瞼部位輕微腫脹的證候名詞。「目窠」即指眼胞(眼瞼),亦稱「目裹」。此證最早見於《靈樞·水脹》,其中記載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。」意指水腫初起時,眼瞼部位出現輕微腫脹,猶如剛睡醒時的狀態。
中醫病機與相關理論
1. 與水腫病的關係
目窠上微腫常為水腫病的早期表現之一,尤其與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候》指出:「脾病則不能制水,故水氣獨歸於腎,三焦不瀉,經脈閉塞,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。其狀目裹上微腫,如水裹物之狀。」說明脾虛失運,水濕內停,進一步影響腎氣化功能,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水濕泛溢肌膚,最先顯現於眼瞼部位。
2. 經絡與臟腑聯繫
眼胞屬脾所主,因「脾主肌肉」,而眼瞼為肌肉組織,故脾虛濕盛時,水濕易停聚於此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目下,若脾胃濕熱或氣虛,亦可導致目下腫脹。
3. 與其他水腫證候的區別
- 風水:多因外感風邪,肺失宣降,水濕泛溢,除目窠腫外,常伴發熱、惡風、脈浮等表證。
- 皮水:水濕停聚皮下,腫勢較明顯,但無表證,多因脾虛濕盛所致。
- 正水與石水:屬陰水範疇,腫勢多從下肢開始,與腎陽虛衰相關,而目窠腫可能較不明顯。
相關證候與鑑別
- 目下腫:專指下眼瞼浮腫,多與腎虛或脾濕有關,嚴重時可見「目下如臥蠶」之狀。
- 水病:泛指各種水腫病證,目窠上微腫為其初期表現之一。
中醫治療原則
針對目窠上微腫,中醫多從健脾利濕、溫陽化氣入手,常用方劑如五苓散、防己黃耆湯等,以調節水液代謝。若因腎陽不足,則可選用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以溫腎行水。
此證雖看似輕微,實則反映體內水濕代謝異常,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其根本病因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