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枯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枯澀

證名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又稱「目乾澀」,指眼部乾燥、澀滯不適之症。此症多因肝腎陰虛、津液虧耗,或氣血不足,目失濡養所致,亦與肺陰不足、虛火上炎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與腎精上濡目竅。若肝腎陰虧,精血不足,則目失滋潤,發為乾澀。
  2. 氣血虛弱:脾虛化源不足,氣血衰少,難以輸布精微至目,致目絡失養。
  3. 肺陰虧損:肺主宣發津液,若肺陰不足,津液不布,目竅乾澀。
  4. 虛火灼津:陰虛內熱,虛火循經上炎,耗傷目絡津液,亦可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眼目乾燥、澀滯不適,或伴微癢、異物感,久視易疲勞,甚則視物模糊。部分患者可兼見頭暈耳鳴、咽乾口燥、腰膝酸軟等陰虛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腎陰虛型

    • 主證:目乾澀伴眩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補肝腎。
    • 方藥:杞菊地黃丸加減(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菊花等)。
  2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主證:目澀乏力、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養血。
    • 方藥:八珍湯加減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黨參等)。
  3. 肺陰不足型

    • 主證:目乾咽燥、乾咳少痰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潤肺。
    • 方藥:百合固金湯加減(百合、麥冬、生地等)。
  4. 虛火上炎型

    • 主證:目澀畏光、五心煩熱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等)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若臟腑失調,精氣不能上承,則目竅失養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:「目枯澀者,津液耗而陰血虧也」,強調陰血津液對目竅濡養之重要性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乾眼症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調理,從臟腑辨證論治,以恢復陰陽平衡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