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眶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眶骨
目眶骨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圍繞眼窩周邊之骨骼總稱,分佈於眼眶上下及四周,支撐並保護目睛。中醫理論中,目眶骨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肝、腎及足太陽膀胱經之循行。
結構與分部
- 眉稜骨:位於目眶上方,即現代解剖學之「額骨眶部」。中醫認為此處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,若見疼痛或脹滿,多與風寒外襲、肝陽上亢或痰濕上擾有關。
- (出頁)骨(音「怯」,又稱「頄骨」):位於目眶下方,相當於現代之「上頜骨眶下緣」。此處屬足陽明胃經所過,氣血不足或胃經鬱熱時,可出現眼眶下緣酸脹或色澤暗沉。
中醫生理與病理關聯
- 經絡循行: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,上行額部交巔,故目眶骨上緣(眉稜骨)病變常與膀胱經氣血失調相關;足陽明胃經循鼻外,入上齒中,其氣血盛衰影響(出頁)骨狀態。
- 臟腑聯繫:
- 肝開竅於目: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致目眶周圍骨骼酸澀或脹痛。
- 腎主骨:腎精虧虛時,目眶骨失養,可能見眼眶凹陷或骨質疏鬆。
- 氣血辨證:氣滯血瘀者,目眶骨周邊易現青筋暴露;氣血兩虛則眼眶凹陷無華。
臨床意義
歷代醫家觀察目眶骨形態與色澤,作為診斷參考。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,故目眶骨異常可反映內在臟腑病變。例如:
- 眉稜骨壓痛伴頭痛,多屬「風痰上擾」或「肝陽化風」。
- (出頁)骨下黯黑如煙燻,或與腎虛水泛、脾虛濕盛相關。
此名詞常見於古典醫籍,現代中醫臨床仍沿用其理論,結合望診與經絡辨證,分析目疾或相關筋骨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