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血渴

產後血渴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產婦於分娩後或產褥期內,因失血過多,陰血虧虛,津液不足,無法上承濡潤口舌,而出現持續性口渴之症。此症首載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一,屬「產後津液耗傷」範疇,與氣血虛損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產時耗氣傷血,若失血過量,則陰血驟虛,陽氣浮越,津液隨氣外泄,導致陰虛內燥。津血同源,血虛則津虧,口舌失於濡養,故見煩渴引飲,甚則飲不解渴。此外,產後元氣不足,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化生受阻,亦加重津液不布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為產後口乾咽燥,渴欲飲水,飲後渴感不減,或伴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怔忡、舌淡紅少津、脈細弱或芤等血虛之象。若兼氣虛者,可見神疲乏力、氣短自汗;若陰虛內熱者,則見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益氣養血,生津止渴」為原則,注重調補氣血、滋陰生津。

  1. 竹葉湯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
    組成:竹葉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麥門冬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方義:竹葉清熱除煩,人參益氣生津,麥冬滋陰潤燥,茯苓健脾滲濕,佐以薑棗調和營衛。全方共奏養血生津、清熱止渴之效,適用於血虛津虧兼輕微內熱者。
  2. 竹葉歸芪湯(薛己方)
    組成:竹葉、當歸、黃芪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、麥門冬。
    方義:當歸補血活血,黃芪益氣固表,人參、白朮健脾生血,麥冬滋陰,竹葉清心除煩。此方側重氣血雙補,尤宜產後氣血兩虛、津不上承之證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氣陰兩虛:加五味子、天花粉以斂陰生津。
  • 血虛夾瘀:酌加丹參、赤芍以養血活血。
  • 脾虛濕阻:配伍山藥、扁豆健脾化濕,防滋膩礙胃。

古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產後亡血過多,津液枯涸,故令口渴。」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血虛則津液亦虧,宜補氣養血,津生而渴自止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提出產後血渴需與「陽明熱盛」之口渴鑑別,後者多見高熱、脈洪大,治當清熱瀉火,與血渴虛證截然不同。

此症反映了中醫「津血同源」「氣能生津」的理論核心,臨床需辨明虛實,以調補為本,切忌妄用苦寒傷陰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