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淚出不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淚出不止
目淚出不止,又稱「無時淚下」、「冷淚常流」,為中醫病證名。指雙目未受外風刺激,亦無赤腫疼痛,卻因臟腑氣血失調而致淚液頻頻外溢之症。此病多與臟腑虛損相關,尤以肝、腎、脾三臟功能失調為常見病因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淚為肝之液,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。若臟腑氣血不足,固攝無力,則津液失約,淚液自然外溢。《諸病源候論·目病諸候》言:「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,通於目者為淚。若臟氣不足,則不能收制其液,故目自然淚出。」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肝腎兩虛
肝開竅於目,腎主水液代謝。若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目失所養,則淚竅不固,淚液外溢。此類患者多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 - 脾氣虛弱
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不化,上泛於目,則淚液失控。此類患者常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等脾虛症狀。 - 肺氣不足
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津液失於收攝,亦可致淚液外溢。此類患者多易感風寒,或有氣短自汗等表現。
辨證論治
治療當以補益臟腑、固攝淚液為原則,根據不同證型選方用藥:
- 肝腎虧虛:宜滋補肝腎,方選杞菊地黃丸加減,或駐景丸(《銀海精微》)。
- 脾氣虛弱:宜健脾益氣,方選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減。
- 肺氣不足:宜補肺固表,方選玉屏風散合生脈散加減。
此外,針灸療法亦可配合使用,常取睛明、攢竹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固攝淚液。
古籍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若人時常流淚,不因風吹日曬,此乃肝腎兩虛,精血不足。」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載:「冷淚常流,由肝腎俱虛,精血衰少。」均強調臟腑虛損為本病關鍵。
此症雖無急症之險,然日久不治,恐耗傷氣血,故當及早調理,以固本培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