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力

目力為中醫生理性名詞,首見於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》卷十四,意指眼力,即眼睛視物辨形之功能。中醫理論中,目力與五臟六腑之精氣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腎為要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故目力之強弱,可反映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。

臟腑與目力之關係

  1. 肝開竅於目:肝主藏血,其經脈上連目系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指出:「肝受血而能視。」肝血充盈,則目得所養而視物清晰;若肝血不足,常見目眩、視物昏花。肝氣鬱結或肝火上炎,亦可致目赤腫痛、視力減退。
  2. 腎精上承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精散則視歧」,腎精充沛則目睛明亮;若腎精虧虛,尤其年老腎衰者,易現目暗不明、眼乾澀等症。
  3. 心脾氣血之濡養:心主血脈,目得血而能視;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氣血不榮於目,可致視力疲勞或眼瞼下垂。

經絡與目力
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皆直接絡屬目系,而手少陰心經、足陽明胃經等亦通過分支與目相連。經氣通暢,則目力健旺;若經絡瘀阻,如風熱外襲或氣滯血瘀,可引發目赤、視物模糊等症。

目力與神氣
中醫強調「目為神之外候」,目力不僅關乎形質之功能,亦為心神外現之窗。《銀海精微》稱:「目乃先天之空竅,肇始之元明。」故神氣充足者,目光炯炯;神衰者,則目無光彩。

歷代醫家對目力之調治,多從調肝補腎、養血明目著手,如《千金要方》載枸杞、菊花等藥以益肝腎而明目,或針灸睛明、風池等穴以通絡醒目。目力之盛衰,實為整體生理狀態之局部映現,須綜合辨證而察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