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盲

證名,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指雙眼失去視覺功能,俗稱「瞎眼」。其臨床表現為目不能視物,或僅存光感,甚則全然無見。《難經·二十難》提出「脫陰者,目盲」,認為陰精虧耗過甚,可致目失所養而盲。

病因病機

目盲之因,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:

  1. 先天因素:多與胎元稟賦不足相關,如先天發育異常、遺傳性眼疾等,導致目絡失養,神光不能發越。
  2. 後天因素
    • 內障眼病:如「青盲」(類似視神經萎縮)、「視瞻昏渺」(類似黃斑病變)等,因臟腑氣血虧虛,尤其是肝腎精血不足,目竅失榮所致。
    • 外障眼病:如「凝脂翳」(化膿性角膜炎)、「暴盲」(急性視力喪失)等,多因風熱毒邪侵襲,或氣滯血瘀,阻塞目絡。
    • 外傷:眼部受創,損及目絡或晶珠、神膏(玻璃體)等結構,導致視覺通路受阻。
    • 其他內科疾病:如消渴(糖尿病)日久,陰虛火旺,灼傷目絡;或中風後氣血逆亂,上犯目系等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:目盲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2. 氣血兩虛型:視力漸降,面色萎黃,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合黃芪五物湯。
  3. 肝火上炎型:突然失明,目赤頭痛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。
  4. 痰瘀阻絡型:視物昏朦或暴盲,眼底見水腫、出血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治宜化痰通絡,方用血府逐瘀湯合溫膽湯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大惑論》言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強調目與臟腑精氣密切相關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目盲有因陽氣脫者,有因陰血虧者,當分虛實。」提示辨證需審明陰陽氣血之盛衰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對有致盲傾向的內外障眼病,需及早調理臟腑、疏通目絡。針灸常取睛明、承泣、光明等穴以通調氣血;外治法則可配合中藥熏眼或穴位敷貼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食療,如以枸杞、菊花、桑椹等養肝明目之品輔助調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