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茫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茫茫

證名,亦作「目(目巟)(目巟)」,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視物模糊不清、如蒙薄霧的症狀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八》,書中載:「夫目是五臟六腑之精華,宗脈之所聚,肝之外候也。腑臟虛損,為風邪痰熱所乘,氣傳於肝,上衝於目,故令視瞻不分明,謂之茫茫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茫茫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心二臟為主:

  1. 肝氣不足:肝開竅於目,主藏血。若肝血虧虛或肝氣不足,則目失所養,兼因胸膈風痰勞熱上擾,導致視物不清,症見「不能遠視,視物茫茫漠漠」。
  2. 心氣虛損: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而目為血脈之宗。若心氣虛弱,血行無力,目絡失充,則見目茫茫,或伴畏光、眼前黑花飄舞(如「蜚蠅黃黑」)。
  3. 痰熱風邪:外感風邪或內生痰熱,上犯清竅,阻滯目絡,亦可引發視物昏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視物模糊,如隔紗霧,遠近皆不清。
  • 或兼見眼乾澀、疲勞,甚則畏光、眼前黑影浮動。
  • 若因肝血不足,可伴頭暈、肢麻;心氣虛者,多見心悸、氣短。

相關鑑別

目茫茫與「目昏」症狀相似,皆屬視覺功能減退,然目昏多指視力漸降、久視疲勞,而目茫茫更強調視物如蒙霧狀,病機上常與痰濕、虛損並見。

中醫論治

歷代醫家治療目茫茫,首重調理臟腑:

  • 肝虛者:以補肝養血為主,方用補肝湯(《醫宗金鑑》)或杞菊地黃丸
  • 心氣虛者:宜益氣安神,選定志丸(《千金要方》)加當歸、黃芪。
  • 痰熱上擾:治當化痰清熱,如溫膽湯(《千金要方》)合黃連、菊花。

此證亦可見於現代醫學之老花眼、白內障初期或視疲勞等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以臟腑氣血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