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目瞀

證名。見《醫宗必讀》卷六。即目昏。詳該條。

《醫宗必讀》卷六:“目瞀,即目昏也。其證有三:一曰目瞀而視物不見,如霧中行,此為肝風動而上犯清竅,治宜平肝潛陽,開竅通絡。二曰目瞀而視物不清,如隔霧觀物,此為肝腎陰虛,治宜滋陰潛陽,養肝明目。三曰目瞀而視物旋轉,如車輪轉動,此為肝風內動,治宜平肝潛陽,熄風開竅。”

目瞀是一種眼科疾病,主要表現為視物不清、眼前發黑、眼球震顫等症狀。其病因多與肝腎陰虛、肝風內動有關。臨床上可見於肝腎陰虛型老年性白內障、視神經萎縮、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疾病。

治療目瞀,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。肝腎陰虛型者,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;肝風內動型者,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;痰濕阻滯型者,可用二陳湯加減;風寒外襲型者,可用羌活勝濕湯加減。

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還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長時間用眼,注意勞逸結合。
  2. 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定期進行眼部檢查,早發現早治療。

如果出現目瞀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