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瞑,又稱目昏,為中醫證名,首載於《醫宗必讀》卷六。此證以視物昏矇不清為主要表現,屬眼科常見症狀,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「肝開竅於目」,目瞑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濕上擾有關:

  1.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精血不足則目失所養,可見視物模糊、眼乾澀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虛化源不足,氣血不能上榮於目,致視力減退、目倦難睜。
  3. 痰濕內阻:痰濁上蒙清竅,阻滯目絡,可伴頭重、胸悶等症。
  4. 肝陽上亢:陰虛陽亢,風火上擾,亦可致目赤昏花,多見於高年或勞心過度者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視物如隔紗霧,或眼前黑花飄動,或久視後加重,可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虛)、乏力納差(氣血虛)、苔膩脈滑(痰濕)等兼症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以調和臟腑、疏通氣血為本,分型論治:

  • 肝腎陰虛:常用杞菊地黃丸、明目地黃丸加減,滋養肝腎。
  • 氣血不足:選用八珍湯或益氣聰明湯,補益氣血以明目。
  • 痰濕阻絡:治以溫膽湯合半夏白朮天麻湯,化痰通絡。
  • 肝陽上亢:天麻鉤藤飲加減,平肝潛陽。

古籍溯源

《醫宗必讀》言其屬「目昏」範疇,《黃帝內經》則稱「目不明」,並提出「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」,強調精氣虧虛為本。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「內障」「外障」,認為目瞑多與內障相關,需辨虛實。

此證多見於現代醫學之視疲勞、白內障初期或眼底病變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攝,非獨治目,而求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