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明穴
出處與定位
目明穴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宋代竇材所著《扁鵲心書》。其定位於頭部,正視時,恰在瞳孔直上方的髮際處,屬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區域之交會。
主治功能
此穴性主清頭目、通絡明目,臨床多用於:
- 頭目疾患:風熱或肝陽上擾所致之頭痛、目赤腫痛。
- 視覺障礙: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引起的視物昏矇、視力減退。
- 經氣不利:局部氣血瘀滯導致的眉棱骨痛、眼瞼瞤動。
刺灸方法
- 針法:沿皮平刺0.3-0.5寸,得氣後留針,適用於急性目赤或頭痛。
- 灸法:
- 艾炷灸:1-3壯,溫通經氣以治虛寒性目疾。
- 艾條懸灸:3-5分鐘,可配合睛明、太陽等穴共奏明目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目明穴所在之位,為「諸陽之會」頭部要衝,且鄰近足少陽經之陽白穴。依《黃帝內經》「肝開竅於目」之論,刺激此穴可疏調肝膽經氣,兼引膀胱經氣上承,使清陽得升、濁陰得降。現代針灸學亦認為其能調節眼周氣血循環,改善睫狀肌功能。
配伍應用
- 配風池、太陽,治風熱頭痛。
- 配合谷、太衝,平肝瀉火以療目赤。
- 加肝俞、腎俞,滋養肝腎而益視力。
此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然臨床用之得當,於頭目疾患頗具殊效,體現中醫「經外奇穴」之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