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血瘕

產後血瘕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經效產寶》,指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與氣相搏結,形成有形之塊,聚於胞宮或少腹。其特徵為疼痛無定處,或見硬塊按之可移,多因產後胞脈空虛,風冷之邪乘虛而入,寒凝氣滯,血行不暢,瘀結成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冷外襲:產後氣血虧虛,腠理不密,風寒之邪侵襲胞脈,寒性收引,血遇寒則凝,瘀阻成瘕。
  2. 氣滯血瘀:產後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內停,結聚成塊。
  3. 正氣不足:素體虛弱,或產時失血過多,氣血兩虛,推動無力,餘血滯留,日久成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疼痛:少腹脹痛或刺痛,痛處不定,按之加劇。
  • 包塊:少腹可觸及硬塊,推之可移,或固定不移。
  • 惡露異常:惡露淋漓不盡,色暗有塊,或驟然停止。
  • 兼症: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
治療原則

活血化瘀、散結消瘕為主,佐以溫經散寒或行氣通絡。

常用方藥

  1. 《經效產寶》方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桂心、芍藥、血竭、蒲黃、延胡索。
    • 用法:共研細末,每服二錢,空腹以溫酒調服。
    • 功效:溫經活血,化瘀止痛。
  2. 桂枝茯苓丸(《金匱要略》):

    • 組成: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芍藥。
    • 功效:活血化瘀,緩消癥塊,適用於血瘕日久不散者。
  3. 加減方

    • 若寒邪重者,加吳茱萸、小茴香以溫經散寒。
    • 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。
    • 血瘀甚者,加三稜、莪朮以破血消癥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「產後惡血不盡,結成瘕聚,令人羸瘦,寒熱往來。」強調瘀血久留致虛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血瘕乃血結為病,其形堅硬,推移可動。」指出血瘕有形可辨之特徵。

此病若遷延不治,恐瘀血化熱,或耗傷氣血,轉為癥瘕積聚,故早期調治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