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瞑
證名,指雙眼閉合不欲睜開之病症,屬中醫臨床常見症狀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其病眩掉目瞑」,描述眩暈發作時伴隨閉目不睜之狀。此症可因虛實不同病機引發,輕者見於熱病、眩暈,重者則為病危之兆,如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所言:「三陰氣俱絕者,則目眩轉目瞑,目瞑者為失志,失志者則志先死,死即目瞑也。」
病因病機
- 精氣不足:
肝開竅於目,目得血而能視。若肝腎精血虧虛,或久病耗傷正氣,目失所養,則見神疲目瞑。此類患者多伴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虛象,常見於虛勞、血虛或年高體弱者。 - 邪熱內盛:
外感熱病或內生邪熱上擾清竅,可致目瞑。如陽明經熱盛,《傷寒論》提及「目合則汗」,即因熱熾陰傷,陽氣亢盛而迫使目閉。此類多兼見高熱、煩渴、脈洪大等實熱證候。 - 痰濁中阻:
痰濕內蘊,阻遏清陽之氣上升,頭目失於濡養,則發為眩暈目瞑。此類患者常見胸悶嘔惡、苔膩脈滑,屬痰濕蒙蔽清竅之證,如《丹溪心法》所述「無痰不作眩」之理。 - 陽氣脫絕:
病至危重階段,三陰經氣衰竭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陰陽離決,則出現目瞑失志之候,屬「神機化滅」之危象,預後不良。
辨證要點
- 虛證:目瞑緩解,閉目靜臥則舒,多伴面色無華、氣短乏力。
- 實證:目瞑突發,拒按頭目,多見面赤、痰鳴或高熱煩躁。
- 痰濕證:目瞑如裹,頭重如蒙,伴嘔惡痞滿。
- 危候:目瞑不醒,呼之不應,瞳神散大,為臟氣衰敗之徵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靈樞·大惑論》進一步闡述目與五臟之關係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故目瞑不僅反映局部病變,更與整體氣血盛衰、陰陽調和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亦從六經辨證、脾胃論等角度,探討目瞑與少陽樞機不利、中氣下陷等病機之關聯。
此症雖以「閉目不睜」為表徵,然其病機深涉五臟虛實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痰瘀,方能切中病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