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內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內陷
病證名,出自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,又稱「陷睛翳」、「睛陷」或「巨睛縮入」。此症多因腎陰虧損,或正氣大虛所致,臨床表現為眼珠向眼眶內退陷,為中醫診察重症及虛證的重要體徵之一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明確指出:「目內陷者死」,顯示此症多見於久病虛羸或重病危候,屬正氣衰竭之象,預後不良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虧虛:腎主藏精,精血上注於目則目睛充盈。若腎陰不足,精血虧耗,目失所養,則眼珠內陷。
- 肝血不足:肝開竅於目,肝血虛衰則目絡失充,導致睛陷。
- 氣血大虛:久病或重病耗傷氣血,正氣極度衰弱,五臟精氣不能上承於目,故見目眶下陷。
- 脾虛失運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脾虛氣弱,生化無源,亦可致目失濡養而內陷。
辨證論治
本症以補益肝腎、填精養血為主要治則,臨床常用方劑如下:
- 杞菊地黃丸加減: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,加枸杞、菊花滋養肝腎,適用於腎陰虧虛型目內陷。若兼氣虛,可加黃芪、黨參補益元氣;若血虛明顯,則加當歸、白芍以養血柔肝。
- 大補元煎:適用於氣血兩虛、精虧髓耗者,方中人參、熟地、山藥、杜仲等共奏補氣填精之效。
- 左歸丸:針對真陰不足、精髓內虧者,以熟地、山茱萸、龜板膠等滋陰填精。
相關證候
本症與「膏傷珠陷」相似,後者多因外傷或癰疽潰後,目絡受損,睛珠失固而下陷,治法側重活血通絡、益氣托毒,與內傷虛證之目內陷有所不同。
古籍記載
除《素問》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:「目眶塌陷,睛縮不長,此精氣俱敗,元海枯竭」,進一步強調此症與臟腑精氣衰竭的密切關係。
綜上,目內陷為中醫診察危重病證的重要體徵,其病機深涉肝腎陰精與氣血盛衰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細辨虛實,以固本培元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