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內有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內有丁

病名:目內有丁,又稱「目疔」,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。「丁」通「疔」,意指眼部所生之疔瘡,其狀如釘,多因臟腑熱毒上攻於目所致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肝經風熱或臟腑積熱之外候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八》云:「目,肝之外候也。臟腑熱盛,熱乘於肝,氣衝於目,熱氣結聚,而目內變生狀如丁也。」指出本病與肝臟關係密切。肝開竅於目,若肝經鬱火,或肺胃積熱,循經上炎,蘊結於眼瞼或白睛,則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為疔腫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結」,或兼風邪,或夾濕毒,致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眼瞼或眥角局部紅腫,觸之堅硬如釘,疼痛拒按。
  • 可伴畏光流淚、胞瞼難睜,若熱毒熾盛,則腫勢蔓延,波及顏面。
  • 嚴重者可見黃白色膿頭,或伴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方藥
瀉熱解毒、清肝利濕為主,常用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導熱下行;當歸、生地養血滋陰,防苦寒傷陰;柴胡疏肝解鬱,引藥歸經。
  • 加減法:若腫痛甚,加金銀花、蒲公英、野菊花以增強解毒消腫之力;若便秘,加大黃通腑瀉熱;若膿成未潰,可佐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托毒排膿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刺:取太陽、攢竹、合谷等穴,瀉法以疏風清熱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,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期以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佐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亦提及「眼疔」一症,強調「毒客於肝,上攻於目」,治法與癰疽相通,需分初、中、末三期辨治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「睛明疔」「瞼邊疔」等部位差異,反映中醫對目疔的細緻觀察。

現代對應探討
目內有丁類似西醫學之「瞼腺炎」(麥粒腫)或「眼瞼膿腫」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,從肝、肺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論治,非僅局部抗菌消炎。此症常見於嗜食辛辣、熬夜勞神或情志不舒者,符合「熱毒內蘊」之病機特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