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內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內眥
目內眥,又稱「內眼角」,為人體眼部結構之一,位於眼瞼內側交接處,與目外眥(外眼角)相對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,起於目內眥。」此處不僅是經脈循行之要衝,亦與中醫臟腑、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經絡聯繫
目內眥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起點,該經脈由此上行至額頭,再循行於頭頂及背部,最終下行至足小趾。膀胱經主一身之陽氣,其氣血盛衰可影響目內眥之功能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,而目內眥作為眼部重要部位,與肝、腎等臟腑關係尤深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;腎藏精,精氣上承則目明神清。
生理與病理
中醫認為,目內眥之狀態可反映體內氣血陰陽之平衡。若此處出現紅腫、癢痛或分泌物增多,多與風熱上擾、肝火熾盛或濕熱內蘊有關。例如:
- 風熱犯目:常見目內眥赤痛,伴畏光流淚,宜疏風清熱。
- 肝火上炎:目內眥紅腫灼痛,兼見頭痛易怒,治當清肝瀉火。
- 濕熱內蘊:目內眥黏膩分泌物多,或瞼緣潮紅,需清熱化濕。
診斷意義
望診中,觀察目內眥之色澤、形態及分泌物,可輔助辨證。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述:「眥頭赤爛者,心火上炎也。」臨床亦常結合經絡辨證,若膀胱經氣血不暢,可能牽引目內眥不適,甚或影響頭項、背部之症狀。
文化與術語
目內眥在古代醫籍中亦稱「大眥」,與「小眥」(目外眥)相對。其命名體現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細緻觀察,並融入陰陽理論——內眥屬陰,外眥屬陽,二者協調共維目睛之功能。
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與臨床,既為經絡循行之樞紐,亦為望診辨病之關鍵,足見其於中醫學術體系中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