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膿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膿漏
目膿漏,又稱漏睛瘡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因多由風熱外邪侵襲瞼眥(眼瞼與內眥交接處),與局部氣血相搏,導致津液代謝失常,化為膿濁之液,持續外溢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為肝之外候,而淚液為肝之液。若風熱之邪客於瞼眥,或肝經鬱熱上攻,熱毒蘊結於內眥(睛明穴附近),灼傷血絡,則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此外,脾虛濕盛或心火亢盛,亦可加重津液停聚,促使膿液生成。
臨床表現
本病特徵為內眥處膿液或黏濁淚水外溢,初期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繼而形成硬結,甚則潰破流膿。若遷延不治,膿毒可能侵蝕眼周組織,導致眼瞼皮膚黯黑或目生翳障,如《太平聖惠方》所言:「日久眼生黑點,微有黯色,侵蝕於目,即難治也。」
鑑別與相關病證
目膿漏與漏睛(慢性淚囊炎)相關,但後者病程較緩,以淚液混濁、按壓內眥有膿液溢出為主;而漏睛瘡多屬急性,表現為紅腫潰膿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淚囊炎。
古籍論述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熱搏於血液,令眥內結聚,津液乘之不止,故成膿汁不盡。」強調熱毒與血瘀為關鍵病機。
- 《聖惠方》進一步警示其預後,若未及時治療,恐影響視力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為主,內服方藥如黃連解毒湯、仙方活命飲加減,外治可配合金黃散外敷或針刺睛明、太陽等穴。若膿成不潰,或需切開引流。
本病屬眼科急症,古籍多強調「早治為要」,以免熱毒深陷,損傷目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