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衄

病證名,指眼內出血之證,亦稱「目血」。此證多因陽明燥熱或肝火亢盛,迫血妄行,上溢目絡所致。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淚竅出血
    指血自淚竅而出,清代醫家唐容川於《血證論》中提及:「淚竅出血,乃陽明躁熱所攻發。」若風熱熾盛兼見大便秘結者,可用通脾瀉胃湯以瀉胃火、通腑氣。
  2. 血淚
    多因風熱毒邪侵襲,或肝肺鬱熱上攻目絡所致。治法宜祛風清熱、解毒涼血,方選驅風散熱飲子加減。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要訣》載:「目出血,曰目衄。」其病勢急者,可見血湧如射。

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

  1. 陽明燥熱

    • 證候:目衄伴口渴引飲、大便燥結、目乾鼻燥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病機:足陽明胃經燥熱內盛,迫血上行。
    • 治法:清胃涼營,止血明目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白虎湯:清陽明氣分熱。
      • 甘露飲:養陰清熱,適用於兼陰傷者。
      • 玉女煎:清胃火、滋腎陰,治胃熱陰虧之目衄。
  2. 肝火亢盛

    • 證候:目衄兼胸脅刺痛、耳鳴口苦、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病機: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,舒鬱涼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丹梔逍遙散:疏肝解鬱,清熱涼血。
      • 地骨皮飲加柴胡、炒山梔、益母草:加強清肝瀉火、活血止血之效。
      • 龍膽瀉肝湯:專治肝經實火,目赤衄血。
      • 當歸龍薈丸:瀉肝膽實火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
其他相關機理
目衄亦可能與肺熱血熱妄行相關。若肺熱上壅,可配合瀉白散清肺熱;若屬血分熱盛,可加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涼血解毒。

此證需辨明臟腑病位及虛實,針對病機用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