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皰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皰瘡
目皰瘡為中醫眼科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。該書指出:「目,肝之候也。五臟六腑之精華,上榮於目,腑臟有熱,氣乘於肝,衝發於目,熱氣結聚,故睛上生皰瘡也。」此病多因臟腑內熱,尤以肝經鬱熱為主,熱邪上攻於目,導致眼部氣血壅滯,熱毒結聚,遂發為皰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皰瘡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- 肝經熱盛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或外感風熱之邪引動肝火,上炎於目,灼傷血絡,形成皰瘡。
-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循經上犯目竅,與熱毒相搏,發為皰瘡。
- 肺胃熱熾:外感風熱或燥邪,肺胃受邪,熱邪上攻,燔灼目絡,亦可導致此病。
臨床表現與分類
目皰瘡的症狀因發病部位不同而異,中醫古籍及臨床觀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結膜生皰:皰瘡生於白睛(結膜),局部紅赤腫痛,皰疹呈簇狀,類似西醫之「皰疹性結膜炎」,多屬肝肺風熱或濕熱上攻。
- 黑睛生翳:若皰瘡發於黑睛(角膜),可見翳障遮睛,畏光流淚,視物模糊,甚則潰爛成翳,此類與「黑睛生翳」相似,病機多為肝火熾盛或陰虛火旺。
- 眼瞼皰瘡:皰瘡生於眼瞼皮膚或瞼緣,局部紅腫灼痛,皰疹破潰後滲液結痂,類似「帶狀皰疹」或「瞼緣炎」,多因脾經濕熱或風熱客於肌腠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目皰瘡以清熱解毒、疏風瀉火為主,並根據病位與病機差異進行辨證施治:
- 肝經風熱:症見目赤腫痛、皰疹初起,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脾胃濕熱:皰瘡糜爛滲液,兼見口苦黏膩,苔黃膩,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除濕湯合黃連解毒湯。
- 肺胃熱盛:白睛紅赤甚,咳嗽咽痛,宜清肺胃熱,方用桑白皮湯加減。
- 陰虛火旺:皰瘡反覆發作,乾澀疼痛,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外治方面,可配合中藥熏洗(如菊花、金銀花煎湯外敷)或針刺療法(取穴太陽、風池、合谷等)以疏經通絡、清熱解毒。
古籍記載與延伸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目瘡」與「瘀血灌睛」等症,亦與目皰瘡病機相關,強調「熱鬱血分」為關鍵。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進一步區分「實火」與「虛火」所致目瘡,豐富了辨證內容。歷代醫家認為,此病雖以外症為顯,然根本在於臟腑失調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