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偏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偏視

病證名,又稱眼偏視雙目睛通通睛。其臨床特徵為雙眼平視前方時,一眼目珠偏斜於眥側(中醫稱「神珠將反」);嚴重者,偏斜眼之黑睛(瞳仁)可能被眼眶半掩或完全遮沒(稱「瞳神反背」),外觀僅見白睛(鞏膜)。此病證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斜視,可分為不同類型,其病因病機與治療原則亦有所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為五臟六腑精華所注,若臟腑虛弱,風邪乘虛入目,可致瞳仁受風邪牽引而偏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云:「目,是五臟六腑之精華。人腑臟虛而風邪入於目,而瞳子被風所射,睛不正則偏視。此患亦有從小而得之者,亦有長大方病之者,皆由目之精氣虛,而受風邪所射故也。」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或脾虛失養
    嬰幼兒時期若脾氣虛弱,肌肉約束無力,可致目珠偏斜,此類患者多伴隨近視或遠視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共轉性斜視
  2. 風熱、風痰上擾
    成人若驟然出現目珠偏斜,並伴有複視,多因肝風內動、風熱上攻或痰阻經絡所致,類似於麻痹性斜視
  3. 外傷瘀阻
    若因跌撲損傷,導致眼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亦可引發目珠偏斜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不同病因,中醫治療目偏視的方藥與針灸取穴亦有所區別:

  1. 脾虛氣弱型(常見於小兒):

    • 證候:目珠偏斜,視力模糊,或伴隨近視、遠視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升舉清陽。
    • 方藥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或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  2. 風熱風痰型(常見於成人驟發性斜視):

    • 證候:目珠驟然偏斜,視物成雙(複視),或伴頭暈目赤。
    • 治法:平肝清熱,祛風滌痰。
    • 方藥通肝散(防風、羌活、白蒺藜等)或正容湯加減。
  3. 外傷瘀阻型

    • 證候:目珠偏斜,眼周或有瘀斑,疼痛拒按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舒筋通絡。
    • 方藥正容湯加紅花、桃仁等活血之品。

針灸治療

針灸對目偏視有一定療效,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局部取穴:睛明、瞳子髎、太陽、承泣。
  • 遠端配穴:合谷、足三里、太衝、風池,以調和氣血、疏風通絡。

古籍參考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中醫眼科專著亦對目偏視有詳細論述,強調「調和臟腑,疏通經絡」為治療關鍵。

綜上所述,目偏視的治療需辨明虛實,或補益脾氣,或祛風化痰,或活血通絡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