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青

目青為中醫病名,指眼白(白睛)呈現青藍色之異常徵象,首見於清代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,亦稱「白睛青藍」。此症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氣血異常相關,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與中醫理論基礎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肺鬱熱,上攻於目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白睛屬肺。若肝氣鬱結化火,或肺熱壅盛,火熱上炎至目絡,灼傷血脈,可致白睛血絡瘀阻,久而呈現青藍之色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目赤、脹痛、口苦咽乾等症。
  2. 氣血瘀滯,絡脈失養
    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,導致目絡不通,血行不暢,白睛失於濡養,漸現青藍。常見於外傷、長期眼疾或慢性內傷患者,舌質多見紫暗或有瘀斑。
  3. 脾虛濕蘊,痰濁上泛
    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濁內停,痰濕循經上擾目竅,阻滯白睛氣血,亦可發為青色。此類患者多見眼瞼浮腫、頭身困重、苔白膩等濕濁之象。
  4. 先天不足,腎精虧虛
    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腎精虧耗,目失所養,白睛可顯晦暗青藍,多伴見視物昏花、腰膝酸軟等腎虛症狀。

辨證分型

中醫臨床常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• 肝肺熱熾證:白睛青藍伴赤脈纏繞,畏光流淚,脈弦數。
  • 氣滯血瘀證:白睛色青暗滯,眼周刺痛,舌紫脈澀。
  • 痰濕阻絡證:白睛青灰,視物如霧,胸悶苔膩。
  • 腎虛精虧證:白睛淡青無華,目乾澀,脈沉細。

古籍論述

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白睛青藍,乃目病之變色。」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闡述,此症多因「邪乘陽虛,侵凌目絡」或「真精衰敗,神膏耗散」,強調虛實夾雜之病機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以調和臟腑、疏通氣血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肺熱盛者,可用瀉白散龍膽瀉肝湯加減;
  • 氣血瘀滯者,選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
  • 痰濕為患,宜溫膽湯二陳湯化裁;
  • 腎精虧虛者,當以杞菊地黃丸駐景丸補益肝腎。

此外,針灸可取攢竹絲竹空太衝等穴,以疏調肝肺氣機;外治法則可配合中藥燻眼或局部敷貼。

附:白睛青藍與西醫關聯
此症近似西醫「鞏膜藍染」,可能與鞏膜變薄、脈絡膜色素透見相關,常見於先天性疾病(如成骨不全症)或慢性炎症。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非僅限局部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