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血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血崩

定義與病因
產後血崩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女分娩後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續淋漓不止的危急證候。其病因主要與產後氣血耗傷、經脈未復,復因勞役過度或調攝失當所致。古典醫籍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記載:「產臥傷耗經脈,未得平復而勞役損動,致血暴崩下淋漓不止」,強調產後氣血虛弱,若過早操勞或飲食不節(如偏嗜鹹酸),易損傷榮衛之氣,導致氣不攝血而崩漏。此外,胞衣殘留不下,或產褥期房事過早,亦可能衝任受損,引發血崩。

病機與證型
中醫認為產後血崩的核心病機為「氣虛血脫」或「瘀阻胞宮」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氣虛血脫:因產時失血過多,元氣大傷,脾腎氣虛無力固攝,症見血色淡紅、質稀,伴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脈微欲絕。
  2. 血熱妄行:產後陰血虧虛,虛熱內生,或外感熱邪,迫血妄行,症見出血量多、色深紅黏稠,兼見口乾煩熱、舌紅苔黃。
  3. 瘀血阻滯: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新血不得歸經,症見出血紫暗有塊、小腹刺痛拒按,舌質紫黯或有瘀斑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原則,針對不同證型選方:

  • 氣虛證:宜補氣攝血,方用升舉大補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)或獨參湯峻補元氣。
  • 血熱證:宜清熱涼血,方選保陰煎(生地、白芍、黃芩、黃柏)加減。
  • 血瘀證:宜化瘀止血,常用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)合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。

若因胞衣不下導致血崩,需急用脫花煎(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牛膝)催下胞衣,並配合針灸(如取穴關元、三陰交)以通絡止血。
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血崩,由臟腑空虛,經脈勞損」,強調產後調養的重要性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「肝不藏血」的影響,主張養血平肝以固衝任。此類論述深化了對產後血崩病機的認識,為臨床辨治提供依據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