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銳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銳眥

目銳眥,又稱「目外眥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眼部的外側眼角部位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文中記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」顯示其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為足少陽膽經的起始之處。

在中醫理論中,目銳眥不僅是局部解剖結構,更與經絡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相聯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頭面側部,其脈氣由此處起始,上行至額角,再下行環繞耳部,並貫穿全身。此處氣血通暢與否,可反映膽經的盛衰,進而影響頭面五官功能及全身氣機調節。

此外,目銳眥與肝膽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膽與肝互為表裏,故外眼角的異常(如赤腫、乾澀或瞤動)可能提示肝膽鬱熱或陰血不足。臨床上,針灸或推拿此區域的相關穴位(如瞳子髎),可調理膽經氣血,改善目疾或偏頭痛等症。

從五輪學說角度而言,目銳眥屬「血輪」,對應心與小腸。然因其為膽經所過,故亦需結合經絡辨證,分析其病理變化。歷代醫家重視此處的診察,認為其形態與色澤變化可輔助判斷少陽經證候,如外感熱病中的「少陽目赤」即為典型例證。

綜言之,目銳眥在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與功能意義,是經絡循行、臟腑聯屬及診斷治療的重要參照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