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澀
證名,指眼部乾燥滯澀,或如異物入目般澀痛不適,屬中醫眼科常見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八》提出:「目,肝之外候也。臟腑之精華,宗脈之所聚,上液之道。」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其以肝腎陰虛、風邪侵襲及臟腑積熱為主要成因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,津液虧耗
悲哀過度或久視勞倦,耗傷肝腎之陰,致使「神水」(即目內潤澤之液)不足,液道枯竭而發為目澀。此類患者多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《審視瑤函》指出:「肝腎之氣充,則精采光明;肝腎之氣乏,則昏矇眩暈。」 - 風邪內乘,鬱而化火
風邪侵襲臟腑,外阻液道,初期可見淚出頻頻,久則淚液耗竭,目失濡養而澀痛。風屬木,與肝相應,肝開竅於目,風邪鬱久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,導致目乾澀而赤痛。此證常見於外感後或體虛受風者。 - 臟腑積熱,上攻於目
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,致臟腑熱盛(尤以肝胃為甚),熱邪循經上衝目竅,耗傷津液,表現為目熱澀痛、眵多黏結,甚則白睛紅赤。此類證候多屬實火,與陰虛之虛火有別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方向
- 肝腎陰虛型: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加減,酌加沙參、麥冬等潤燥之品。
- 風邪化火型: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羌活勝風湯加減,或配合菊花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之藥。
- 臟腑實熱型:治宜清泄肝胃之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或瀉青丸,熱甚者可加黃芩、梔子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目乾澀:側重描述津液不足所致的乾燥感,多屬虛證。
- 目沙澀:強調異物摩擦感,常因外感風沙或局部炎症引發,與「目澀」病因有交叉。
目澀一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、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對此均有詳述,可進一步參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