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沙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沙澀
證名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指眼部自覺沙澀不適,似有異物摩擦之感,屬中醫眼科常見症狀。此證又稱「磣澀」或「癮澀」,多因外感風熱、肝火上炎、陰虛火旺,或外來異物刺激所致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眼內沙澀難忍、羞明畏光、淚液頻流,甚則伴見白睛紅赤、癢痛交作等症,常見於外障眼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外襲: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上攻於目,導致眼部氣血壅滯,津液輸布失常,故見沙澀不舒。
- 肝火上炎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,則見目赤沙澀,兼見口苦咽乾等症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上擾,目失濡養,燥熱內生,而發為乾澀隱痛,午後或夜間加重。
- 異物入目:塵沙、飛蟲等外物侵入眼內,直接損傷白睛或黑睛表層,引發局部氣血失和,澀痛流淚。
辨證論治
治療當審因論治,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,分型施藥:
- 風熱證:眼瞼微腫,沙澀刺癢,淚多眵稀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銀翹散加減,或外用黃連西瓜霜眼藥水。
- 肝火證:目赤腫痛,沙澀灼熱,煩躁易怒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,配合夏枯草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- 陰虛證:眼乾澀隱痛,視物昏花,舌紅少津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杞菊地黃丸或滋陰降火湯,佐以女貞子、旱蓮草養陰潤目。
- 異物所致:首重清除異物,繼以黃芩、蒲公英等煎湯外洗,清熱解毒,防其化腐成瘍。
外治法與調護
除內服湯劑外,可配合針刺療法,取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穴以疏調目絡氣血;或局部熏蒸療法,選用桑葉、菊花等清熱明目之品煎湯燻眼。然需注意,若沙澀持續不解或加重,當進一步探究是否合併椒瘡(沙眼)、聚星障(角膜炎)等眼疾,以免貽誤病情。
此證預後多良,然陰虛或肝火型者易反覆發作,平素宜調暢情志、節制用眼,以固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