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上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上綱
目上綱為中醫解剖名詞,屬足太陽經筋之分枝,主司眼瞼上部之開闔與運動功能。此概念首見於隋代楊上善所注《黃帝內經太素》,其卷十三載:「足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……其支者,為目上綱。」明確指出目上綱為足太陽經筋循行至頭面部時所分出之支絡,與眼部結構密切相關。
經筋理論與目上綱之關係
中醫「經筋」系統為十二經脈之附屬結構,主司肢體關節運動與筋肉約束。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,沿下肢後側上行,過腰背至項部,最終散布於頭面。其分支「目上綱」即為經筋上達目系後,分布於上眼瞼之部分,與「目下綱」(足陽明經筋分支)共同調控眼瞼開閉。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- 主司眼瞼運動:目上綱通過經筋之氣血濡養,維持上眼瞼之張力與靈活度。若足太陽經筋氣血失調,可致目上綱弛緩或攣急,表現為眼瞼下垂(上胞下垂)或瞼裂閉合不全。
- 與經脈相通:足太陽經脈「起於目內眥」(《靈樞·經脈》),其經筋分支目上綱與經脈相互協調,影響目疾治療。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,針刺太陽經穴可調節目上綱功能,改善眼瞼病症。
- 病理表現:風寒濕邪侵襲足太陽經筋時,或見目上綱拘急,導致眼瞼痙攣;若氣血虧虛,則可能引發上瞼無力。此類證候常從太陽經論治,配合局部取穴如攢竹、睛明等。
古籍考據與學術傳承
除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外,明代《類經》亦進一步闡釋:「太陽為目上綱,陽明為目下綱,兩筋協力,目得開闔。」說明目上綱與目下綱的協同作用,並強調其分屬不同經筋系統的理論依據。此分類亦為後世針灸治療眼瞼疾患提供理論基礎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錄眼瞼下垂取足太陽經穴之法。
綜言之,目上綱作為足太陽經筋之延伸,不僅體現中醫「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的理論,更在臨床眼疾辨治中具重要意義,反映經筋系統與五官功能的細密聯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