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視無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視無光
證名,指雙目缺乏神采,外觀暗淡無華之症。首載於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七》,屬中醫「神光不足」範疇,多因真陰虧虛所致,然無明顯虛火見證。此症患者除目睛失潤外,常兼見精神倦怠、肢體乏力、氣短懶言等氣血兩虛之象,或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腎精不足之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「目為肝之竅」,而「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」,故目視無光與肝腎陰虛、氣血失養密切相關:
- 真陰耗損: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先天稟賦不足,致肝腎陰精虧虛,不能上濡目竅,神光衰微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衰少,無以溫煦充養目絡,則睛彩不彰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雙目暗淡無澤,視物尚清但自覺模糊,久視易疲。
- 兼症:面色少華、心悸怔忡(氣血虛);或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(肝腎陰虛)。
- 舌脈:舌淡或紅少苔,脈細弱或沉細數。
治法方藥
- 滋陰益腎:適用於肝腎陰虛為主者,方選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,以熟地黃、山茱萸滋補肝腎,枸杞子、菊花明目養肝。若陰虛兼內熱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。
- 補養氣血:適用於氣血雙虧者,方用人參養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人參、黃芪補氣,當歸、白芍養血,佐以遠志、五味子安神定志。
- 加減運用:若兼脾虛濕阻,可佐白朮、茯苓健脾化濕;若血虛甚者,加阿膠、紫河車血肉有情之品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故目視無光不僅責之肝腎,更反映整體精氣盛衰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神光弱而視昏,非獨火衰,亦由水涸」,強調補陰填精與溫陽益氣需辨證而施。此症常見於虛勞、久病或年老體衰者,調治當以「緩補漸充」為則,避免峻劑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