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視無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視無神

證名,出自秦伯未《中醫臨症備要》,指雙眼缺乏光彩,神氣渙散之狀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目為肝之竅」,且「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」,故目神反映人體精氣盛衰與臟腑功能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:肝藏血,開竅於目。若肝血虧虛,目失所養,則眼神黯淡無光,常見於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者。
  2. 腎精虧損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。腎精不足則髓海空虛,目竅失充,多見於年老體衰或勞倦過度者。
  3. 心脾兩虛:心主血脈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心脾虛弱則氣血不榮於目,伴見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等症。
  4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血瘀阻,目絡不通,亦可出現目光呆滯、視物昏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雙眼無神,目光渙散,反應遲鈍。
  • 或伴見眼瞼下垂、視物模糊、乾澀不適。
  • 全身症狀依病機不同而異,如肝血虛者多見眩暈、肢麻;腎精虧者常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需結合四診合參,區分虛實:

  • 虛證:多因精血虧虛,起病緩,病程長,眼神疲憊而無痛感。
  • 實證:多因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眼神呆滯伴局部脹痛或頭目沉重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強調目神與臟腑精氣密切相關。《證治準繩》亦指出:「目無光彩者,內臟之衰也。」進一步闡明此證與內在虛損的聯繫。

此證常見於虛勞、鬱證或慢性眼病患者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