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瞤

目瞤,又稱「胞輪振跳」或「眼瞼振跳」,為中醫病證名,指眼瞼不自主牽動或跳動之症。此症首見於清代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載述:「此症謂目瞼不待人之開合,而自牽拽振跳也。」其病因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、風熱內生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瞤多因 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 之榮衛失調所致。脾主肌肉,肝主筋,若二經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鬱而化熱,熱極生風,風熱上擾眼瞼,遂致筋脈拘急而振跳。此外,過度勞倦、久視傷血,或情志不遂、肝鬱氣滯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治療方藥

黃庭鏡提出以下方劑為治:

  1. 全真一氣湯:調補脾腎,益氣養陰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風熱上擾者。
  2. 十味益榮煎:養血柔肝,疏通經絡,針對肝血不足、筋脈失養之證。
  3. 艾人理血湯:溫通血脈,散寒祛風,適於寒凝血滯所致之目瞤。

針灸療法

針灸可配合藥物治療,選穴以 調和肝脾、熄風止痙 為主,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太衝(肝經原穴,平肝熄風)
  • 三陰交(健脾調血,統攝三陰)
  • 攢竹(局部取穴,舒緩眼瞼痙攣)
  • 足三里(補益氣血,扶正祛邪)

相關條目

目瞤與「胞輪振跳」症狀相似,後者更強調眼瞼局部肌肉之異常抽動,二者可互參。古籍中亦記載,若久病不癒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「風牽偏視」等症,提示需及早調治。

此症雖多屬輕微,然其背後反映臟腑氣血之失衡,臨床辨證須分虛實:實者多因風熱、痰濕阻絡,虛者則常見肝血虧虛或脾氣不足,治法各異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