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胎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胎赤
目胎赤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。其病因主要與新生兒初生時眼部清潔不當有關,因洗目未淨,致穢濁之汁液浸漬眼眥(眼角),久而令眼瞼赤腫潰爛,若遷延不愈,至成年仍反覆發作,故稱「胎赤」。此症屬「胎風赤爛」範疇,與小兒體質及外邪穢毒蘊結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胎赤的發病機理可分內外二因:
- 外因:初生時接生不當,或洗眼未淨,風熱穢毒乘虛侵襲眼瞼,鬱滯於胞瞼邊緣,化熱生濕,濕熱搏結,腐蝕肌膚,導致瞼緣赤爛。
- 內因:母體孕期過食辛熱厚味,或胎中蘊熱,遺於胎兒,致使嬰兒先天稟賦不足,脾虛濕盛,易受外邪誘發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眼瞼邊緣紅赤潰爛,眵淚黏膩,甚則瞼弦糜爛生膿,睫毛黏連或脫落。
- 特徵:多自幼發病,纏綿難癒,遇風熱或濕熱環境加重。
- 兼症:或見小兒煩躁啼哭、大便黏滯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客瞼:瞼緣紅赤微腫,刺癢灼痛,眵多黏結,舌紅苔薄黃。
- 濕熱壅盛:瞼弦赤爛潰膿,痂皮厚結,睫毛脫落,兼見口苦黏膩、小便短赤。
- 脾虛濕滯:病情遷延,瞼緣淡紅濕爛,時輕時重,伴面色萎黃、食少便溏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化濕、祛風解毒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:
- 風熱證: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- 濕熱證:清熱利濕,方選除濕湯(黃連、黃芩、陳皮、茯苓等)。
- 脾虛證:健脾滲濕,以參苓白朮散合五苓散調理。
外治可配合中藥煎湯熏洗(如黃柏、苦參、防風),或塗抹清熱解毒之膏劑(如黃連膏)。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明代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進一步闡述:「胎赤爛弦,由母體遺熱,或生後拭目不淨,風濕搏於眼胞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濕熱上攻」為病機關鍵,並載外治針刺放血之法以泄熱毒。
此症與西醫學「嬰兒瞼緣炎」或「慢性潰瘍性瞼緣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,注重調理先天體質與後天濕熱環境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