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痛

目痛為中醫常見證名,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卷三。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可依疼痛性質、時間、伴隨症狀及經絡循行等辨證分型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陰陽分屬

    • 陽證目痛:多發於白晝,疼痛劇烈,常伴赤腫熱感,屬實熱證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白眼痛屬陽,晝甚,苦寒藥效。」此類多因風熱上攻或肝火熾盛所致。
    • 陰證目痛:夜間疼痛加劇,隱隱作痛,或伴乾澀,屬陰虛或虛火上炎。《證治準繩》云:「黑眼痛屬陰,夜甚,苦寒藥反劇。」多因肝腎陰虧,虛火浮越。
  2. 虛實辨別

    • 實證:痛如針刺,持續不休,拒按,喜冷敷,伴赤腫、分泌物黏稠。多因風熱壅盛、肝火上炎或痰火鬱結。
    • 虛證:隱隱作痛,時作時止,喜按,熱熨則舒,多見於氣血不足或陰虛內熱。
  3. 兼症與病機

    • 氣實:痛而煩悶,多因情志鬱結,氣滯化火。
    • 氣虛:痛而惡寒,常伴神疲乏力,屬陽氣不足。
    • 津虧血虛:目痛乾澀,無明顯赤腫,乃津液耗損或肝血不足。
    • 風熱壅盛:赤痛多眵,淚黏膠結,為風熱襲目。
  4. 二便與火證

    • 虛火上浮:目微赤痛,二便清利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實火內燔:目赤痛甚,二便不利,口渴煩躁。

經絡辨證

目痛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可依疼痛部位判斷受邪經絡:

  • 足太陽膀胱經:痛連巔頂、前額。
  • 足陽明胃經:痛及前額、鼻頰、牙齒。
  • 足少陽膽經:痛引顳顬(太陽穴附近)。

特殊分類
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:

  • 白眼痛(結膜、鞏膜):屬陽,晝重夜輕,治宜清瀉實火。
  • 黑眼痛(角膜、虹膜):屬陰,夜重晝輕,需滋陰降火,苦寒藥反易傷陰。

病因病機綜述

目痛總屬「不通則痛」與「不榮則痛」。實者多因六淫外襲(如風、熱、火)、七情內傷(肝鬱化火)或痰瘀阻絡;虛者則因肝腎陰虛、氣血虧虛,目失濡養所致。治療需分標本,實證宜清熱瀉火、疏風散邪,虛證當滋陰養血、調補肝腎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詳辨,尤重問診(疼痛時間、性質)與望診(眼部色澤、分泌物),方能準確立法用藥。